全程不敢喘息!今年最牛战争片,终于来了

2020-08-10 10:24 作者:电视猫 来源网址:www.szjqz.net

已经没法儿再夸了。


自从今年1月摘得金球奖“最佳导演”和“最佳剧情片”两项大奖。


《1917》就一路披襟斩棘,把北美、英国的各种颁奖礼,全数屠了个遍。


截取自维基百科


纽约时报说它是“奥斯卡颁奖季的天外飞仙”,


好莱坞报导预测“它几乎可以确定会入围最佳导演、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”,


CNN记者激动得振臂高呼“这是部壮阔的电影巨作,两个小时毫无喘息空间!我需要喝点饮料。”


而这,还有个大前提——


为了赶在19年圣诞节上映,当年4月开机的《1917》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大规模的公关造势。


豆瓣评分8.5,IMDb8.3,烂番茄新鲜度89%,mtc评分78(已经很高了)。


有位豆瓣网友,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:


“国内文艺片导演好好学学,长镜头不是单拿来装x的!”



这话终于说到点上了,《1917》不仅有长镜头,而且将这些镜头“浑然天成”地衔接到一起。


什么?


你说:


这片不就是一个镜头下来的嘛?


可别被骗了。


更何况这片真正的难点,还不止剪辑——


《1917》

2020.8.7 中国大陆



1917年4月6日,法国境内的英德作战前线。


士兵史考菲(乔治·麦凯 饰)和布雷克(迪恩·查尔斯·查普曼 饰)授命传达一则消息:


德军不久前的撤退是一个陷阱,正在前线追击的部队,必须立即停止进攻。



组织之所以安排这俩新兵,倒不是源于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,而是因为——


布雷克的亲生哥哥,就在进攻的部队中。



史考菲这回虽说是被战友拉下水,但此次的任务怠慢不得。


其实两个人都很清楚:


这次肩上背负的,是1600多条年轻的生命。


那传令兵的任务,最终能够圆满完成吗?


考虑到不少朋友为了看大银幕,至今没有刷完全片。


后面的剧情,我先不剧透。


要问到底凭啥《1917》成为颁奖季的香饽饽?


一句话就能总结——


靠的是,形式上一镜到底的真实感。


导演萨姆·门德斯其实在之前的两部《007》中,就展示过自己的长镜头能力。


到了《1917》他需要克服的困难,则更多。


>>>>剪辑


我大致分了下类,主要包括遮挡剪辑、黑幕剪辑、空镜剪辑、CG特效剪辑4种。


所谓遮挡剪辑,就是利用移动而过的人或物,在演员被遮挡的瞬间进行剪辑;



空镜剪辑,则是借助人物(或镜头)移出画外,在拍摄静物时进行剪辑;



CG特效剪辑,是依靠特效的合成;



黑幕剪辑最常见,也最容易被发现,就是画面完全黑掉。



挑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。


在布雷克受伤出血而死的过程中。


有一幕,史考菲抬起他背过身,往后拉了一下。


这里就是遮挡剪辑,因为画面会因为人物的运动变得模糊,也就给了剪辑的机会。



然后转过头,布雷克的脸就画白了。


接下来,是一个类似空镜剪辑的镜头(在平移的过程中完成)。



当镜头转回来时,长时间失血的布雷克,脸色又描黑了一层。



为了真实呈现布雷克的死亡,这场戏硬是剪了两刀。


在没看到这篇总结前,我一直认为饰演布雷克的演员,是提前上了什么化学粉底。


>>>>调度


因为影片拍摄采用顺拍(即按照影片时间线拍摄),剪辑师全程跟组。


剧组所拍素材,基本都是当天剪完。


那么相比于剪辑,更难也更容易犯错的其实是调度。


在正式开拍前,演员们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预演。


有人曾透露:


“没有任何一个动作,是允许即兴发挥的。它渗透到你的肌肉记忆中,演员们的动作会决定摄影机的走向。”


我们看两位主演走进农庄小屋的这场戏。


从史考菲走进房间,



到布雷克出现在门口,



再到镜头变焦,跟着史考菲的眼神转回屋内,



这里必须要摄影师和演员,拥有足够默契的配合。


布雷克的出现但凡有一秒钟的偏差,又或者摄像机没跟上史考菲的步速或眼神,整个长镜头就废了。


我们在片中,看到各种尸体和散落在地上的物件。


它们是“战场如炼狱”的呈现,而这其中不少想必也是表演动线的关键点位。



>>>>置景


虽说《1917》没有真正“一镜到底”,但这个“一镜”,是必须做到的。


说白了,就是只有一个摄像机。


在这样的前提下,演员的表演空间得到了释放(多机位走错就穿帮了)。


相对的,美术置景也要全方位无死角的构建好整个场景。


在影片的筹备期,剧组辗转英国各地,最终搭建了约合5200步(约5公里)的壕沟。



不仅如此,剧组还严格遵循着一战时期英军与德军的壕沟特点,分别复原了当时的场景。


刷完片的朋友,应该对小镇上燃烧的教堂印象深刻。


这里用的当然不是真火,而是布满整个高墙的LED灯。


筹备期工作照与成片效果对比


据说影片中出现的绿植,都是导演亲自管理培育的。


如此看来,比起500亩玉米地主诺兰,萨姆·门德斯一点都不逊色。


>>>>剧本


既然是一镜拍摄,《1917》自然不必画分镜。


但拍长镜头,尤其是战争题材的长镜头,影片主创需要构建的却是整场戏每一个细节,涉及每一个动作,每一个道具的整体编排。


导演萨姆·门德斯和摄影罗杰·迪金斯曾透露过——


《1917》其实有两个剧本。


一个是传统剧本,另一个则完全是由图解构成的剧本。


而所谓的图解剧本,包含40页地图,每一张都清晰地标注了演员以及摄影机的移动路径。



当然,这是在取景完成和演员预演之间的空档期,必须完成的工作。


>>>>灯光


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燃烧教堂,算是美术置景的工作。


那史考菲夜晚在小镇中穿梭,就只能让灯光组想办法了。


这段戏因为光源不好配置,主创想到了用“炮弹”照明。


像烟花一样的光源,反倒让整场戏的美感提升了一个档次。



而地堡中的那场戏,因为涉及到演员走动,而且光源只有两盏油灯(其实是调光器)。


摄像和灯光为此研究了好几周,才把油灯的位置搞明白。


单是搞清楚位置还不算完,为了满足下一个机位的光源需求。


演员还要在表演时,辅助调节灯光的亮度。


注意男主左脸上的补充光源


克服了重重难关,萨姆·门德斯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。


《1917》带给我们了全新的观影体验,也让大家见识到了战争片前所未有的真实感。


初中历史课本,就告诉过我们。


一战的伤亡其实相当惨重,各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青年劳动力。


耗时4年,最后谁都没占到多大便宜。


反而为了几千平方的领土,参战的年轻人就就要死伤过万。


由于没有处理垃圾的有效措施,一战中战场上的卫生条件极差。


一战中满是垃圾的作战环境


据统计,战斗中因战壕发热、结缔组织发炎、战壕脚、感冒造成的伤病,超过30%,而枪伤和弹片伤加在一起还不到10%。


士兵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修战壕,等待命令;


因为草率的决定奔赴前线。


其实《1917》想要呈现的,也正如此——


战争,是让一个人走向厌倦和崩溃的过程。


别看这部电影的格局不大,视角也十分局限,但有关主角的不少细节,却能完成体现反战主题的补充。


例如:


布雷克一开始说自己曾想当牧师,后来就救下了负伤的德国空军;



在农庄里,布雷克表现地非常熟悉樱桃树,如果没有这场战争,很显然他就会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生活;



史考菲片头躺在树下,摸着胸前的内衬,结尾时我们才发现他在胸前放着家人的照片,照片背面写着“Come back to us”(回到我们身边);



上面这个细节,也就能解释史考菲在地堡中慷慨相助,因为他很可能也有妻子和孩子;



而史考菲在同伴死亡后,剥下戒指和胸牌的流程相当熟稔,想必他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场面。



但总结了这么多拍摄上的艰难,细节上的优点,我也有一些“凉水”不泼不快。


回顾前面的分析,很容易总结出——


《1917》整部电影,其实就是围着“一镜到底”这个概念转。


它的拍摄很困难,技术很高端。


可过于倾斜的天枰,也倒向了一个问题——


形式大于内容。


四个字总结,《1917》的故事就是信使传令。


纵观全片,我们看不到实际的战况,引发战争的矛盾。


说的再深一点,大家只能看到反战的情绪,看到主人公前后的心路历程。


影片对战争的反思只停留在个体,没有完成升华。


士兵救人的故事,我们见过太多了。


远一点的《拯救大兵瑞恩》,近一些的《血战钢锯岭》,其实都在借战争题材谈反战。


单论剧情和主题,《1917》也就是稳扎稳打,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。


影片的故事太单薄,表达不够深刻,这是其一。



至于史考菲一路遇到的各个人物。


除了科林·费尔斯饰演的指挥官,以及安德鲁·斯科特塑造的中尉,其他人都非常脸谱化,就像完成任务指引的工具人。


单纯走个过场的角色太多,没能撑起宏大的时代背景,这是其二。



要说整部电影最喧宾夺主的,我以为反而是那些最漂亮的场景。


农庄的樱花、燃烧的教堂、夕阳下的田野......



《1917》在战乱中,制造了种种奇观,这固然赏心悦目。


但诸如此类重场景化、形式感的情节过多,就必定会让能铺陈剧情,塑造人物的内容变得更少。


这部片拍得很美,战场的呈现也够残酷,但走出影院却一点印象深刻的情节点都记不得了?


回忆里似乎只有樱花、教堂和战壕跑。


在《1917》里,萨姆·门德斯对于一战这场战争,是没有足够的反思和明确的观点的。


过渡的追求摄影美感,切断了与观众交流沟通的通路



当然,拍摄大量的长镜头,死磕一镜到底的格式,这本身就是一种框定。


要说萨姆·门德斯的片子没拍完美,反倒不如谈谈一镜到底战争片的上限。


导演是否早就考虑了这些问题,其实他只是想探索这种艺术形式真实感和美感的极限?


站在这个角度评判,《1917》的成功与失败,就见仁见智了。


总的来说,这部电影依然瑕不掩瑜。


它在技术和形式上都拓宽了战争片的维度,单从这点喜欢这个类型的朋友,就不能错过。



其实归根结底。


就像我们纳闷走艺术方向的李安,为啥跟高帧率过不去;


很难得到学院派认可的诺兰,怎么又一直坚持胶片拍摄,不肯涉足3D。


这些创作者们,有时不愿跟随时代,有时又赶在时代之前。


不是因为非得一条路走到黑,而是他们坚信什么样的方法,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。


如果成功了,那是我们的福气。


假如失败了,也有市场和资本迅速反馈。


无论你喜欢一部电影也好,讨厌一部电影也罢。


大家最希望看到的,永远是——


那些呕心沥血,可以为作品付出一切的人啊。



细腻且专注的人,永远最可爱。


我们也正因此,才迷上了电影。

相关新闻
暂无评论~~